鈴木先生

鈴木先生
愛的夠深,無所不能 (鈴木鎮一先生名言)

2010-04-30

學音樂,發揮潛能

 
Posted by Picasa

鈴木教學法的教學過程,不僅重視音樂能力的培養,
同時關注學習者潛能的整體成長。

自我實現與音樂學習 (文)

最近打電話給一位家長,原先是要討論一些上課時間更動的可能性,沒想到由另外一頭傳來的話語卻是:「我家的小麗,又給您添了什麼麻煩?」,當時,心裡不禁產生了些許感觸。

根據心理學家瑪斯勞(Abraham Maslow)於1943年發表之廣為世人重視的論文「人類需求架構」(hierarchy of needs)中 ,將「自我實現」(Self Actualization)置於人類五大需求之最頂端,瑪斯勞認為, 人類最高層次的需求即為自我潛能的完整發展,亦即追求「自我實現」,其他層次諸如生物需求,安全需求,愛與歸屬需求,期許(esteem)需求等,則僅只是「自我實現」的表徵現象而已。如何完整的發展自我的各項潛能,似乎已成為決定我們未來性之最關鍵要點,而家庭在其間則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

在一項研究中指出,凡具備高度自我期許的青少年,於成長的過程中,皆受到家庭的高度肯定與父母的尊重,上述造就了他們潛能開發中最重要的一環。 家長對於孩子學習音樂,往往抱持著提供孩子多一項才藝的心理,殊不知,在「音樂學習」的過程中,蘊含著催化孩子未來各項心理發展的重要契機。

音樂學習之所以能夠協助孩子「自我實現」之發展,其關鍵在於下列特質:孩子持續不間斷的一對一學習,家長的適切參與以及付出愛心。在長期一對一的學習中,教師能夠依循每一孩子不同的特質與潛能,提供小步驟的學習方式。孩子的成就感得以逐步提升,並獲得自我肯定,發展出自信與對於自我能力的期許,進而能夠藉由此一經驗,來強化自我潛能的開展,讓孩子充分具足的去迎接未來。

而於家庭中,家長更可以經由孩子習琴的過程中,充分發揮愛心與耐心,持續不間斷的抱持著欣賞與鼓勵的態度,讓孩子能夠在音樂的修習中,獲得滿滿的自信與成就感。亦因此,在孩子音樂學習全程中,家長必須非常留意自己的言行,並且避免針對孩子於過程中所犯的任何錯誤,給予尖銳的指責或負面評價。

對於孩子在音樂學習中的一切努力,家長都必須給予正面肯定,即使在某次的演出表現不甚理想,也可以說:「我覺得你的音色比上次進步多了!」或是「我很肯定你這次的努力與付出」.....等等。因此,家長無條件的對於孩子所做的任何努力給予肯定,實為孩子未來成長與潛能發展的最重要條件。

「我相信你一定能夠做得到!」,是家長對於孩子能力肯定的重要話語,也是孩子潛能發揮的超級催化劑。讓我們在孩子音樂學習的旅途上,抱持著正面而積極的態度,協助孩子由音樂中獲得無限喜悅,更在孩子的潛能發展上,提供最具愛心的影響與支持。

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 -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自我實現與音樂學習

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 -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2010-04-27

鈴木鋼琴師資培訓開始了,能取得國際認可之教師執照,名額12名,報名請上本協會網站。

 
Posted by Picasa

教琴? 教人? (文)

前幾天,在街上巧遇一位多年不見的友人,我詢問他的近況,他回答我說:「老樣子,在教琴」。當下有點說不上來的感覺,事後心想,我們是在教琴嗎? 讓我想起大提琴家陳白綺曾告訴我,她的恩師 Magaret Rowell 說過:「琴本身是沒有生命的,怎能教一個沒有生命的東西呢?」

每一堂課中,老師面對的是學生,家長,然後才是樂器。也曾經有人對名小提琴家奧伊斯特拉夫說:「您的小提琴音色真是醇厚甘美啊!」,他立即回答這位先生說:「請靠近琴身聽聽看,它有發出純厚甘美的聲音嗎?」。所有的樂器,皆需透過演奏者的拉奏與詮釋,才能發展出優美的音色與感動樂音。亦因此,我們在琴課中,首重教師、學生與家長三方面的互動與共鳴,唯有彼此建立起順暢和諧的關係,孩子才能藉由音樂學習的過程中,去感受音樂的美好與迷人之處,並透過樂器,發出高貴悅耳的琴音。

鈴木教學法創始人鈴木鎮一先生曾經多次提及:「人是環境之子」並建議我們可以多接近品格高雅的人士。在我個人的學習經驗中,也一再的驗證到,許多藝術表現極其優異的音樂家,往往具備著ㄧ顆非常良善溫暖的心。在此我必須強調,教師在音樂教學上的投入,絕非僅限於音樂技能上的傳達,音樂課程僅只是一個工具,一段過程,鈴木教師希望能夠藉由音樂的傳達,而引導孩子獲得心靈的提昇。

鈴木教學法的幼兒音樂課程第一課,即為鞠躬,一方面表達對教師的敬意,同時也讓孩子能夠靜下心來,準備好心情進入學習的情境中。由於2-3歲的幼兒都很嬌小,教師的教學位置,必須儘量維持在與孩子同一高度,也就是希望孩子與教師,能夠同處於一個平等的地位來進行學習過程。教師於此時需調整成能夠與幼兒溝通的心理狀態,並與學生保持著良好的互動關係。

鈴木先生亦曾說過:「你要教好這個孩子,只是愛這孩子是不夠的,必須也能愛他的父母,他的阿公阿媽,他的阿姨,以及他的妹妹才行啊!」。孩子是非常敏感而率直的,曾經於某堂課上,當一位教師在某個教學步驟上稍有遲疑時,四歲的Sarah立刻察覺,並在她的母親與教師面前說道:「你忘記了!對不對?」,真是令人會心一笑。

由於孩子們的敏感與率直,更可以讓我們細心的琢磨他們對於音樂,對於愛,對於人與人之間的感情共振,這其間有著非常珍貴的互動機會。若是教師或家長,僅只認定音樂技術的傳授即是音樂學習的全部時,那可就完全錯失了音樂學習過程中最寶貴的部分了呢!

2010-04-23

台灣才能教育協會鋼琴師資課程開始了,請大家告訴大家

2010年8月9-13日
(共四十小時)
亞洲鈴木協會鋼琴師訓教師
PROF. CARMENCITA G. ARAMBULO

Prof. Carmencita G. Arambulo is one of the leading musicians of the Philippines today. An accomplished pianist, she is also a well-known piano pedagogue, and educator .

Having graduated magna cum laude in 1958 with a Bachelor of Music degree from Saint Paul College of Manila, she completed her Master of music degree in piano and theory in 1961 with highest honors and was named Outstanding Graduate of the Year at the New England Conservatory of Music in Boston, Massachusetts, USA. She is a member of Pi Kappa Lambda, the national music honor society in the USA. Her piano teachers include Sister Marie Vincent Llamzon ( a graduate of Alfred Cortot at the Ecole Normale de Musique in Paris), Miklos Schwalb, Hungarian concert pianist (from Liszt Piano Academy in Budapest) and Nena del Rosario Villanueva, Filipino concert pianist (who trained under Isabelle Vengerova in Curtis Institute in Philadelphia, USA).

In 1979, Prof. Arambulo was awarded a grant by the Soviet ministry of Culture to observe specialized music schools in the USSR. She is the very first Filipino Suzuki method specialist, having received her training at the American Suzuki Institute at 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in Stevenspoint and under Dr. Haruko Kataoka of Matsumoto, Japan. She also frequently observed Dr. Kataoka teaching her students at Talent Research Institute in Matsumoto, Japan. In 1997, Prof. Arambulo received her certification and appointment from ISA (Intlernational Suzuki Association) as the first Suzuki Teacher Trainer in the Philippines.

Also in 1997, Prof. Arambulo completed her Master of Education degree i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at the University of the Philippines , Diliman, Quezon City. She is also a certified Montessori teacher.

Prof. Arambulo is the founder and directress of the Greenhills Music Studio, (1968) and the Children’s Talent Education Center, (1984) the only Suzuki preschool in the country.

She was a faculty member of two universities, the University of the Philippines College of Music and the Saint Paul University College of Music and the Performing Arts until her retirement in 2007. She still actively teaches students at the Philippine High School for the Arts and at the Greenhills Music Studio.

Prof. Arambulo is the president of the Philippine Suzuki Association,Inc. founding member, secretary and chief piano teacher trainer of the Asia Suzuki Association for the entire Asian region. She has been guest faculty in Suzuki conferences in the USA, Australia, New Zealand, Singapore, Malaysia, Taiwan, Korea, Indonesia, Barcelona, Spain and in Turin, Italy. She is also a member of the Suzuki International Piano Committee representing Asia which convened in Turin, Italy, in Colchester, UK and in Ohio, Colorado and Massachusetts, USA. She was the overall chairman of the 3rd Asia Suzuki Conference which was held in Manila on May 3 to 7, 2007.

Prof. Arambulo has been the teacher of many local,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piano competition winners. Among them are Rowena Arrieta, Louie Ocampo, Ryan Cayabyab, Carolyn Kleiner-Cheng, Jonathan Coo, Allier Manahan and Oliver Salonga. Seventy-five students have graduated in music under her tutelage.

She has been the recipient of awards of achievement from the Piano Teachers’ Guild of the Philippines (PTGP) and most recently the highest award ever given by Saint Paul University College of Music on its 70th anniversary, for her nurturing and development of musical talent and her pioneering efforts in the Suzuki Music Method in the Philippines.

She is married to Atty. Augusto Cesar Arambulo and the mother of 5 children, two of whom are well-known musicians. She and her husband are active members of the Couples for Christ.

2010-04-22

學音樂,要「苦練」嗎? (文)

     家長經常費盡心思,期望孩子能夠順利學習音樂。然而,每當望見孩子一副興趣缺缺的樣子,心情難免受到些許影響與打擊。在用盡各個錦囊妙計失敗後,終於祭出了恐嚇的絕招:「如果你再不好好練習,就不讓你學琴了!」,至此絕境中,家長與孩子雙雙都成了輸家。
     著名小提琴家密爾斯坦曾提到:「當我開始學琴時,並不是被音樂所吸引,而是母親觀察到我對音樂持有特別的感受,於是讓我正式開始上小提琴課,並要求我在固定的時間內規律而持續的練琴。

     我們都非常瞭解孩子們愛玩的天性,或許會覺得每天固定的練習,對他們有可能是一件無趣的事。但是,我們總不能成天與孩子的興趣捉迷藏,等到他們有興趣時,才開始練習。如果家長能堅持安排好固定的練習時段,會慢慢的察覺到,當孩子因規律練琴而在各方面持續進步時,便能逐步提昇練習的意願了。孩子經由練習而對音樂產生更深一層的認識,並逐漸的對音樂發生濃厚的興趣,而興趣會進一步的促使孩子願意去做更多的練習,一個正常的循環就此開展。

     家長對於孩子的進步情況,應清楚設定合理的期許。為了面子問題,勉強要求孩子必須達成超乎其能力範疇所及的演出,往往導致過份壓榨孩子的精神與心力,這絕非是恰當的方法。
     當觀察到孩子的練習發生了倦怠的狀況時,首先,請多與教師溝通,以尋求好的方法去突破現況,教師在經過詳細的瞭解與觀察後,才會進一步的對於課程或教習的內容作一番調整。此外,家長應多與孩子溝通,耐心的共同找尋出癥結點。

     家長應避免產生一種錯覺與設定,認為要學好音樂,就必須「苦練」,心中早已認定練琴就只有一個『苦』字,真是情何以堪。難怪孩子也能「苦」字當頭的感同身受一番,家長需先避免由於自己先具備了一個「苦」心,而在相關的行為與言語上波及孩子,如此,或許可以讓孩子尋找出屬於自己的愉快練琴經驗與過程呢!

2010-04-16

孩子練習的心理因素 (文)

     許多家長也許會認為,只要讓孩子拿起琴來練習,就已經大功告成了。
     其實,許多不正確的拉奏習慣,往往源自於欠妥當的的練習方式。我們也可以說沒有失敗的演出,只是效率不彰的練習呈現罷了。至於成功或失敗的練習,則取決於學習者在練習時的心理狀態,亦因此,聰明的家長應設法進行溝通與瞭解,進而能夠有效的協助孩子練習。

     首先,家長需要先與孩子溝通,並對於練習的時間或地點進行討論,以增加孩子對於練習這件事的參與感,同時,必須留意勿干擾到家庭中其他成員的作息與空間。
     此外,經常與孩子共同聆聽一些旋律優美,音樂性豐富的樂曲,讓孩子對於音樂產生由衷的喜好與美好感受,進而願意專注而仔細的練習 。

     然而,當技術上無法達成順暢演奏時,會讓家長與孩子感受到相當的困擾。此時的家長,需與教師共同的配合與努力,讓孩子明瞭到如果期望能演奏出優美的旋律,必須努力完成教師所指定的基本練習,耐心的為未來奠定良好基礎。教師可以協助家長,讓孩子逐一瞭解各項練習的目的,與其所要達成的實際操作目標。

     教師若能詳細解說每一練習的目的與教學內容,並斟酌學生的實際狀況,給予一週內得以完成的練習項目,必定會讓學生的整個練習過程,更加的順利而有成效。
     此外,家長或教師若能適時的提供孩子一些演出的機會,在特定而公開的場合演奏他們所學習的曲目,一方面可以讓他們體認到「練習」與「演出」之間的關連性,另一方面,亦大大提昇了孩子較細緻與重複練習的意願。

2010-04-12

你很想上台表演嗎? (圖)


孩子對音樂的好奇心,是可以培養與引導的。教師與家長齊心協力,可以讓音樂學習,充滿樂趣與生命力。
讓教師掌握教學的節奏,家長避免過度的干預,盡量以鼓勵的方式,來協助孩子的音樂學習。
Posted by Picasa

2010-04-11

您的孩子真的不想練習嗎? (文)

     我常覺得,家長開始讓孩子學習音樂的動機往往不盡相同,也許是自己本身愛好音樂,亦或是目睹舞台上巨星耀眼的光芒,也可能是由鄰居家中傳來悅耳的琴聲,深深吸引著您,進而萌生了讓孩子學習音樂的想法。殊不知,欲陪伴孩子學習音樂,可得具備相當的心裡建設呢!
     為了讓音樂能夠順暢表現,其所需技術必須透過規律練習以達圓熟。許多著名音樂家小時候的學習過程,往往是起因於父母的堅持,才得以養成穩固且紮實的技術基礎。

     科學家愛因斯坦曾敘述自己所提出之相對論,多半源自於音樂的抽象概念。他一生的興趣即為小提琴與帆船,並曾多次提及感激母親的堅持,讓他在成長過程中持續學琴,直到十幾歲時,終於開始真正從音樂中獲得喜悅,並成為一生的興趣。
      家長若要引導孩子產生自發性的練琴習慣,可在孩子稍長時,採用兩種可行的方式:其一,請提供孩子能夠獨立練習的環境,其二,請適時的引導孩子對音樂產生喜愛的心境與好感。

     我認為家長「遲早」要讓孩子負起將琴課中的作業好好完成的責任,並逐步培養孩子自發性練琴的習慣,家長需要以持續的關懷與耐心的鼓勵來進行,如此必定能獲得很好的結果
     這期間當然也需要教師的良好配合與協助,將上課的內容分段整理與歸類,建議使用錄音機或錄影機來記錄。讓孩子在家中能有再度被提醒的機會。

     家長可讓孩子很清楚的明瞭,爸媽仍是會在隔壁房間陪伴並且聆聽著他們的練習,孩子依舊可以隨時請求家長協助練習,如此孩子培養自發性練琴的習慣,將可逐步的建立起來。
     至於想要培養孩子對於音樂的喜愛,則需要家長與教師的共同努力。 家長可經常提供孩子聆賞音樂的機會,並在與孩子共同接觸音樂時,維持著愉快的心情。家長也可以讓孩子參加一些音樂活動,可自行安排,或由教師提供機會均可。

      教師則需讓孩子每週一次的琴課愉悅而內容豐富,無論孩子進入課室的當下是帶著何種心情,必需讓學生擁有快樂的學習經驗,當然,多變化的教學技術,美好的音樂講解與示範,鼓勵的話語,小步驟的學習,皆是不可或缺的元素。
       愉悅而成功的音樂學習,必定是出自於自動自發的練習,這可能是學習音樂最重要的一個環節呢!

2010-04-09

國際認證的教師證照

http://www.taiwansuzukimethod.tw 想獲得最優異的教學法內涵嗎?想瞭解如何成功的教學嗎?
請加入我們。請大家告訴大家。
Posted by Picasa

2010-04-08

動感小提琴手 (圖)

鈴木教學法中的團體課程,對於孩子的音樂學習與分享,是非常寶貴的經驗。
Posted by Picasa

孩子的大玩偶(文)

        一位滿面愁容的媽媽敘述著她的女兒每每到了在家練琴時段,即用「拖」字訣來應付,經常會運用各種行為或藉口,將寶貴的時間耗掉。這對於需要整天工作上班,晚上終於有時間陪陪孩子的職業家長來說,溫馨家庭片刻往往由於練琴的因素,瞬間轉變而為漫無止境的拉鋸戰,這真是情何以堪呀。

        家長的「堅持」於此刻儼然成了眾所皆知的不二法門,然而心態上需以「不動怒」為最高指導原則,一旦情緒失控,即演變成孩子哭哭啼啼,家長面紅耳赤的雙輸局面。您的焦躁與不耐態度,或許能讓練琴勉強持續一段時間,然而此時孩子的內心卻已然產生排斥與抗拒的反效果。

         那麼家長究竟該採用何種方式較為妥當呢?很簡單,即是採取「定時」與「定點」的方式。您可能陪伴孩子在某段時間(定時)內,持續待在練琴的地點(定點),這種方式,或許需要隔一段時間才會奏效,但是必定有效。孩子在您剛開始實施這個方法時,也許會繼續嚐試著拖延戰術,然而久而久之,就會體認到其實「練琴」也未嘗不是一種打發時間的絕佳方式啊!

         當然,耐著性子絕不動氣是一定要遵守的最終原則,家長的尺度應拿捏得宜,由於過於嚴苛的態度與口吻,往往導致孩子因反彈而適得其反,練琴的主要目標,即是協助孩子克服技術上的問題與熟練度的提昇,藉由讚美與鼓勵的方式,增強孩子的自信心並獲得成就感,更重要的是能與孩子分享愉悅片刻,並共同感受著音樂的美好。

鈴木先生常說:「不急也不停」,所有行為的改變與養成,都是經由小小進展開始,讓我們平心靜氣的發揮自己最大的耐心、愛心與想像力,切勿讓孩子在練琴時刻,伺機引動您的情緒,如此一來,就可以避免成為孩子的大玩偶了。


 
   

2010-04-05

你可有感受到美麗的樂音? (圖)

美好的生命從這一刻開始
Posted by Picasa

音樂是靈魂的搜索者 (文)

     家長們常常為孩子學習所謂「才藝課程」而煩惱,到底是要學珠算,還是畫畫呢?學學樂高也不錯嘛!還是,去湯姆龍練練身體。誠然,每種才藝課程都有其作用或有趣的學習內涵,確實可以讓孩子的童年更加有趣與豐富。

     學習音樂,也常是父母的一個選項。我常覺得將音樂僅只當作一種才藝學習,確是有點可惜了這門心靈藝術了。 音樂在人類的演化過程中,經常融合於生活中 ,成為日常作息之一部分。由於其貼近人心,更成為抒發情感之最佳管道。

      孩子在學習音樂的過程中,所必經的三個過程:其一,「蜜月期」:不僅是孩子,即使是家長,也覺得這是件新鮮事,也因此,大都普遍皆能相當愉快的進行。接著,「挑戰期」:由於音樂學習需具備不可或缺的規律練習,就會讓許多孩子覺得有些辛苦,大人們也同時感覺到每週的課程,往往產生相當的壓力。這時候,教師的教學方式,與家長於心態上的調整儼然成為音樂學習成功或失敗的主因了。度過了「挑戰期」後,開始進入所謂的「愉悅期」,這時,孩子不僅能主動喜愛音樂,與進行各種音樂活動,更能讓音樂盡情的融入生命中,成為陪伴一生的靈魂伴侶。

     事實上,音樂亦是一種音波的震動,。透過音樂的傳導,對於心靈的開發與探索,有極其細緻與深刻的影響, 也因此,有人曾說道:「音樂是最接近上帝的聲音」,或許音樂真能讓我們更接近自己的靈魂深處。

      當我們讓孩子學習音樂,所提供他們的不僅是一項才藝而已,更是讓他們裝備著搜索心靈的最佳工具呢!家長們在協助孩子的音樂學習上所做的努力與付出愛心,將帶給孩子的一生非常美好與深遂的影響。

母與子 (圖)

父母親的關懷,孩子最珍貴的禮物
Posted by Picasa

2010-04-02

孩子的成長,家長的愛心與耐心是必要的條件 (圖)

小星星變奏曲愛心體操
Posted by Picasa

可以注重細節,不用傷感情! (圖)

皓皓G絃之歌
Posted by Picasa

母語教學法(鈴木教學法)與幼兒的音樂學習 (文)

鈴木鎮一先生所推動的才能教育理念,乃是以「母語教學法」為中心思想。
     一般認為所謂「母語教學法」,即是依循幼兒學習「母語」的方式,來進行音樂學習。這種說法,可能只是對了一半罷了。

     鈴木教學法之所以能夠迄今仍風行於全世界,除了具備豐富的音樂教學內涵外,其在整個音樂學習的過程中,均讓學生,家長,與教師三方面都感染到鈴木教育理念對於人性的尊重與熱愛。

     確實的遵行與實踐鈴木教學法之精神,能使得音樂學習,超脫跨越了一般器樂教學的範疇,而為所有接觸此一教學法者,建構了絕佳的生活哲學。    鈴木先生認為凡是能力都需經由學習的過程而獲得,絕非天生。 也就是鼓勵所有的學習者努力向上,不要氣餒,只要用心,自然會有美好的未來。

     同時,鈴木先生認為,我們絕對不會放棄任何孩子,每個孩子都能被教育成對社會有用的人。也就是鈴木教學法為零失敗的學習,教師與家長必須共同努力,孩子的潛能自然得以發揮出來。
     我們曾經有過學生學習的速度非常緩慢,約是一般進度的四分之一或者更慢,但是,家長很有信心,一點都不灰心,數年間幾乎從不間斷的持續將孩子送來每週的琴課,至今,這孩子的各方面發展,皆很平順與穩定,除了小提琴拉奏更加流暢外,最近數學的進度也有了亮眼的成績。只要家長與教師持續的耐心關愛與付出,埋在土裡的種子,是一定會發芽結果的。

     鈴木先生也常說:「人是環境之子」,也就是環境對幼兒的成長有著決定性的影響。將莫札特放在狼群中成長,大概也只能成為狼人罷了。家長與教師如果能通力合作,自然能提供孩子良好的成長環境,我們將可預見這孩子美好人生的開展,這應該是人間最幸福的一件事吧。
     當然,每一位孩子由於內在差異會有著不同程度的成長速度,亦因此,家長與教師,必須充分的發揮愛心,儘量提供支持與協助,等待著孩子身上的每一份潛能煥發出來。